走進格林美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冊成立,2010年1月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股票代碼 002340 ,總股本41.49億股,凈資產98.78億元,年銷售138億元以上,在冊員工5000余人。
查看詳細來源:湖北衛視
鏈接:https://m.hbtv.com.cn/p/4443406.html
日期:2024-05-28
國務院出臺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中,提出支持動力電池更新換代。行業預測,到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的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在這個新賽道上,湖北如何搶抓機遇?來看記者調研。
在武漢這家汽修廠,一輛報廢的新能源車,至少還能賣上萬元。最值錢的,是車里的電池包。
東風新能源金聯勝服務站服務經理江興:“行情比較好的時候,一個電池包現在目前回收價格在1萬塊錢左右。”
按照規定,動力電池剩余80%容量即可“退役”,而這剩余的80%,既可以做梯次利用,也可以提取里面的材料,開發空間很大。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量22.5萬噸。面對這座巨大的“能源礦山”,試圖“掘金”的相關企業超過了19萬家,然而,工信部認定的符合相關規范條件的“白名單”企業,僅有156家。
記者梁蕊:“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便會隨之啟動,電池回收其實就是在‘撿垃圾’,但這家企業卻有著滿滿一面墻的技術發明專利,旁邊還有一個創新研究院,‘撿垃圾’也得‘卷’技術,我想這正是拉開19萬與156之間巨額差的關鍵。”
差距究竟體現在哪里?在這條國際首創的退役電池智能柔性拆解線上,我們找到了第一個答案,那就是智能化。這臺裝備可以在15分鐘之內,對電池壽命進行檢測;這個電池包數據庫,可以精準識別不同廠家的電池結構;就連最簡單的拆螺絲,也用上了智能機器人。
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創新研究院院長宋華偉:“主要是針對我們馬上大規模退役的電池包,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電池包它都可以適應,節省成本6倍,工作效率會提升到10倍。”
除了提高效率,隨著鋰、鎳、鈷等貴金屬的價格一路上揚,如何從廢舊電池里將其提取、再造,是企業盈利的關鍵,也是拉開差距的第二個答案。在這個新賽道上,湖北提早謀劃了宜昌邦普、格林美、融通高科、億緯鋰能等項目。調研時記者發現,眼下,這些企業要么在自建電池回收線,要么與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合作,搶抓這一市場機遇。
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宇平:“(電池廠)希望把它流失出去的報廢產品,把里面的關鍵金屬提取出來之后,再又返回到它的供應鏈。”
記者梁蕊:“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對提取率要求很高。”
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宇平:“對,這個要求很高。打個比方,他給你的要求是你的回收率不能低于88%,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我能做到92%,做到95%,那我就賺了這幾個點了。”
這兩年,武漢動力電池技術有限公司在鋰材料的提取技術上展開了攻關,將原本只能做到工業級的純度,提升到了電池級,這也讓企業進入了全球800多家電池廠、整車廠的供應鏈,實現了從電池廠回收廢舊電池,到提取材料再賣給電池廠的產業鏈閉環。去年,企業的營收同比增長了81.98%,回收與梯級利用的動力電池超過27000噸,占據全國動力電池報廢總量的10%以上。
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宇平:“這就是來自于我們從各種主機廠,你看奔馳,包括路特斯,還有寧德時代,他們收集的這種電池,現在每天的量我看也起來了,多的時候一天有好幾百噸。”
眼下,國家也啟動了清理廢舊動力電池“作坊式回收”聯合專項檢查行動,湖北出臺的“以舊換新實施方案”中也強調,打造區域性動力電池等再生資源產業集群,這些都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營造了好的生態,這也讓企業創新更加踴躍。前不久,格林美建立了國內首個設備更新與廢舊資源回收平臺,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上下游。
格林美集團董事長許開華:“我們需要把設備制造廠、物流企業、回收企業和再制造企業,我們要把它連起來,共同構造設備更新的物流體系、評估體系、再制造體系、再市場體系,我認為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近幾年,湖北的“白名單”企業逐年增多至7家,在這個千億級的新賽道上加速奔跑。
(長江云新聞記者 梁蕊 李慕文)
責任編輯 李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