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格林美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冊成立,2010年1月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股票代碼 002340 ,總股本41.49億股,凈資產98.78億元,年銷售138億元以上,在冊員工5000余人。
查看詳細來源:新華社
鏈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13331?d=134da21&channel=weixin&time=1727765716887
日期:2024-09-29
8月27日,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中國-印尼新能源材料與冶金工程技術聯合研究實驗室工作
——對話循環經濟領軍企業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
文/《環球》雜志記者?葉平凡(發自雅加達)
編輯/胡艷芬
“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朝陽產業。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使垃圾資源化,化腐朽為神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林美)就是這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企業之一——躬耕于城市礦山,埋首于新能源材料制造,憑借不斷升級的技術,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演繹出一部部新能源產業“藝術大片”,其中一部可稱為“出海挖礦記”。
與印度尼西亞青美邦園區相去數千公里,格林美為何要出海尋鎳?鎳是三元動力電池的關鍵元素,沒有鎳就沒有三元動力新能源。續航里程80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必須由高鎳來驅動。然而,中國鎳資源儲量僅占世界的3%,卻使用了世界50%以上的鎳。而印尼雖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紅土鎳礦資源,但因大量開采,含鎳1.5%以上的高品位紅土鎳礦已趨于緊缺。
誰能同時破解中國和印尼遇到的鎳資源難題?答案正是以格林美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格林美攻克了含鎳1.2%以下的低品位鎳礦提煉的世界級難題,用創新技術挖掘印尼廢礦,不僅充分利用了資源,大大降低了低品位鎳礦的開采成本,還解決了環保問題,成就了雙方多贏的佳話。
8月28日,由格林美、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和中國中南大學合作建設的中國-印尼新能源材料與冶金工程技術聯合研究實驗室(以下稱聯合實驗室)在萬隆理工學院舉行揭牌典禮。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在致辭中說:“印尼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缺少冶金礦業的先進技術和專門人才……實驗室將架起中國技術造福印尼之橋,實現兩國互相成就、共同成長。”《環球》雜志記者借此機會對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進行了專訪。
這是一項共贏的長久事業
《環球》雜志:你策劃籌建這座聯合研究實驗室的初衷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意義?
許開華:我們2018年出海印尼,正好順應了中國印尼友好合作的大趨勢,6年來才取得一些成功。如何讓這種成功歷久彌新,如何與印尼共榮共生?我們想要為印尼留下點什么。
8月28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嘉賓為中國-印尼新能源材料與冶金工程技術聯合研究實驗室揭牌
印尼有豐富的鎳資源,但沒有提煉技術,急缺冶金人才。我們就提出為它培養人才,給它技術。
首先,這個聯合實驗室必須很先進。首期投資3000萬美元,配備300余套世界一流的研究設備與檢測儀器,由2個工程實驗研究中心與12個研究室組成。
其次,我們要在印尼做很大、很長久的事業,需要利用這個平臺實現人才本土化和技術本土化。我們和印尼政府、高校合作,目前已培養了三期共80名冶金行業碩士,從今年開始每年招收100名工程碩士,今年還招收了3名博士生。我們提出了一個“百千萬培養計劃”,在6年內培養100名工程博士、1000名工程碩士、1萬名工匠,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對推動中印尼友好以及與東南亞國家友好都很重要。
第三,我們要和印尼政府、企業和人民形成一種平衡發展的模式,互相成就,共同成長。過去5年,我們在印尼建成了年產能達15萬噸鎳的高技術冶煉廠,滿足了我們全球市場的鎳資源需求,也緩解了中國新能源產業對鎳資源的戰略需求,實現了成功地走出去、良好地走回來。印尼向我們開放礦產資源,提供投資服務,給我們減免稅政策、國家保稅區政策;我們則向印尼開放冶煉技術,開放人才培養體系,用中國技術為印尼培養人才、創造本土技術。
第四,我們要將印尼作為一個合作基地,謀劃全球市場。未來中印尼的合作將越來越重要,我們把實驗室、研發中心建在印尼萬隆理工學院可以說就是最好的選擇。這所印尼頂尖的理工大學擁有當地最多的科技、工程人才,我們可以就地取才、就地培養、就地產出技術,既為印尼國家服務,也為我們在印尼的產業發展服務。
聯合實驗室由格林美投資3000萬美元,中南大學提供人才支撐,萬隆理工學院提供場地和服務。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效率極高,從簽訂三方合作協議到實驗室正式落成僅用時8個月。
《環球》雜志:你如何理解中企出海的長遠發展理念?
許開華:長遠發展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是賺了錢跑路,還是賺錢后繼續發展?我們不跑路不僅是因為有很大的投資在這里,還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我認為,印尼不缺國際資本,缺的是科技和管理模式。
格林美是一個創新型公司,擁有世界一流的冶金工程技術,有國家能源金屬資源重點實驗室與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平臺。我們身后是擁有世界最好冶金學科的中南大學,其冶金技術、材料科學、循環經濟技術均是世界優勢學科,我們與印尼分享這些技術,以造福印尼,惠及民生,實現民心相通。
現在是出海的時代,我們要在“一帶一路”上打造跨國官產學研合作的創新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印尼兩國共贏。
出海,機遇與挑戰并存
《環球》雜志:你認為,什么樣的出海模式是好模式?
許開華:首先,我們實現取得和給予之間的平衡;其次,尊重文化差異,打造共同融合、共同文明的價值觀;第三,按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標準發展企業,盡社會責任,做“一企幫一村”。我們要輸出這種社會責任模式,把幾十年來中國企業構造的社會責任體系,在“一帶一路”合作中復制,甚至做得更好。
我們要尊重全球通行的意識及規則,讓出海目的國的人民喜歡中國人,讓當地企業認可中國企業是綠色的、文明的,認可中國企業家是有信譽的。
《環球》雜志:請介紹格林美出海印尼的緣起,以及在印尼的主要事業和成就。
許開華:格林美于2002年成立,一直深耕循環經濟,做廢舊電池與鎳鈷回收業務。2015年之后新能源產業概念出現,我們開發的以鎳鈷為主體的新能源材料,在全球賣得很好,但可回收利用的資源已不夠用,要向全球購買鎳原料。以前我們主要從歐洲、非洲買,貨源不穩定,所以2018年決定來全球鎳資源最豐富的印尼發展。
5月31日在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青山工業園區拍攝的格林美印尼青美邦園區中控辦公大樓及園區全景
當時印尼含鎳1.5%以上的高品位紅土鎳礦已趨于緊缺,但含鎳1.2%以下的低品位鎳礦卻一直沒有被良好利用,甚至被直接舍棄。低品位鎳礦與高品位鎳礦的比例大約為45%:55%,也就是說,每開采1噸高品位鎳礦,就要丟棄0.8噸低品位鎳礦,造成鎳礦資源的浪費。
而且,低品位的鎳礦石中含有鈷和錳,鎳鈷錳的比例是大約10:1:2.5,這正好是高鎳三元材料的配方,是大自然的饋贈。因此,如果能把低品位鎳礦合理利用,把鎳鈷錳一起提取,就可以做成新能源材料,不用再去買鈷和錳了。
當時印尼沒有這種技術,其他國家也做過嘗試,但終因投資成本太高——1萬噸鎳產能要投入6億~10億美元,只好放棄。
于是我們下定決心,要到印尼來開發這種技術。我們成立了研發中心,用了大約2年時間,成功開發出紅土鎳礦提取技術。我們把投資成本從原來的6億~8億美元/萬噸鎳,降到2億美元/萬噸鎳以下,經濟效益大大提升。
同時,我們通過技術創新,使能耗指標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最高降幅達90%。比如說傳統的冶煉工藝煉1噸鎳需用2.5萬~3.5萬度電,排放50~60噸二氧化碳;使用我們的工藝,能耗降至4000~5000度電,碳排放降至5~6噸,將來甚至可以實現零碳排放。
關鍵是,這種技術誕生前,印尼的鎳礦利用率只有50%,現在可達100%;印尼原來只能利用鎳礦生產不銹鋼、鎳鐵合金,現在可以同時提取鎳鈷錳作為新能源電池材料,我們幫助印尼直接從傳統冶煉時代跨越到新能源時代,至少節省20年的追趕時間;此外,印尼原來開采不了鈷,有了我們的技術加持,印尼已變成世界第二大鈷生產國。
《環球》雜志:格林美在出海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和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許開華:出海印尼的過程充滿挑戰。我們這個項目的技術挑戰是世界級的,此前國際上沒有誰能在低品位紅土鎳礦提煉成功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所以一旦有誰成功了,就會刺激到競爭對手,這直接導致我們一度面臨國際廠商的圍堵封鎖——2019年,我們平整了廠區土地,卻空有技術買不到設備,原有的設備供應鏈體系我們根本進不去。
2020年,疫情到來,我們一邊抗疫一邊搞建設。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莫羅瓦利一片荒漠上建實驗室,自己做工程技術實驗,打造新的設備供應體系。我帶著一批博士后來這里做實驗,把供應商都請過來做設備實驗,將所需設備一一國產化,做好這一切用了一年多時間。
然而,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的項目一定會失敗,甚至連合作伙伴都紛紛要求退股,我只好將這些股份全部收購,以致我們的持股比例一度從36%躍升至72%。
那段時間真的很煎熬,但我們敢于去戰斗,終于把供應鏈做成熟了,成為全球首例由企業自主設計、采用中國裝備的濕法冶金(HPAL)鎳提取項目。如今,我們不僅打造了世界一流的技術體系,還建立了完整的人才體系,95%以上的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供應體系也獨立了,我們終于迎來了光明時刻。
總結經驗,中國企業出海第一要靠技術創新;第二要有血性,有踏浪前行的出海精神,不破樓蘭終不還;第三要抓住資本市場,第一期我們投資6億美元,其中一多半來自資本市場,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當然,我們也面臨文化差異等很多挑戰。怎么跟印尼人打交道?在我們廠區,中國工人占比最多達20%,其余80%要用印尼本地工人。我們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融合,通過正面引導提高工人素質,比如,鼓勵師傅帶徒弟,師傅每培養出一名考試合格的技工,都會得到相應獎勵;推行青年骨干培養計劃,千名技工培養計劃等。
現在,我們不僅要實現產業、資本出海,還要形成科技、教育出海雙輪驅動。
寫一部“循環回收創新史”
《環球》雜志:了解你的人說你是企業家、學者,也是一個全球資源整合者,你是否認同這個評價?
許開華:現在的發展要跨界融合,單打獨斗不行了。我們既要當科學家、工程師,也要當企業家、哲學家。
不做科學家就不能創新,沒有企業家精神就無法迎接挑戰,但無論做企業家還是科學家,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現在的全球競爭異常激烈,我們一定要建圈、造鏈。圈是朋友圈,鏈是產業鏈。必須整合資源,比如我們在印尼整合萬隆理工學院、當地政府、本土企業進行合作,建造一個技術的開發鏈、一個產業的合作鏈。產業鏈越強大,朋友圈越強大,我們在印尼的發展就越穩固,在全球的競爭力就會提升。
曾有人問我,是什么推動我從零走向成功?我說有三大因素:
第一,我們做了順應時代潮流的事。格林美就是綠色生態制造的意思,綠色是我們的底色。經過20年發展,世界進入綠色發展時代,我們的成功是時代推動的。
第二,享受創新政策紅利。近20年來,政府在各個環節上支持綠色產業創新發展,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創新體系,支持科技人員下海創業。
第三,資本市場的創新政策。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放開對民營企業服務,格林美成為循環經濟的上市第一支股。能讓“撿垃圾的”上市,是中國資本市場非常重大的創新舉措。
當然,做好企業終歸靠自身奮斗,專注于把自己的事做好。過去11年我們把回收業務鋪到全球,讓綠色技術輻射到全球,這是中國企業的綠色情懷。
《環球》雜志:目前一些新能源領域面臨產能過剩、行業內卷的難題,你對此怎么看,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如何?
許開華:全球競爭的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以前很多廠只需考慮如何把產品賣到國外,現在一些國家設置了壁壘,不讓賣了。但我認為,還是要堅持出海,將一部分產能建在國外,為全球市場服務。
我們在國內外的產能都不過剩,因為通過不斷開發技術做創新,形成了高品質,響應了全球巨大需求。目前我們的市場面健康,客戶都是全球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在國內是寧德時代,國外有韓國三星、SK集團,以及蘋果公司等,我們做的是全球高端鏈。
中國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謀“新”重“質”。只要堅持創新、質量優先,打造高端產能,就沒有過剩一說。
《環球》雜志:你說過綠色是格林美的底色,創新是格林美的基因,面向未來,又該如何解讀這句話?
許開華:首先,格林美是基于一個綠色夢想成立的,我們的基業就是綠色的。以前我們提出“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理念,經過20年才把它真正搞清楚。什么叫循環無限?就是要做高端,把廢物變成高質量的產品,賣給世界最好的公司,進入世界頂級產業鏈,唯此才能循環無限。
第二是要跟全球合作。我們的挑戰是要做全球循環,跟全球的企業做全生命周期價值鏈的合作。所以我們要出海,要到歐洲去收電池,到韓國、印尼建電池回收廠,要為整個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出海做循環服務,做綠色價值鏈服務。
而綠色價值體系的形成,需要跨國價值鏈的上下游企業共同合作。我們不能困在小范圍里談綠色發展,要融入這個綠色大世界。所以我們建設了萬隆聯合實驗室,中印尼兩國攜手合作,共同扛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大旗。就是要打破國界,打破區域邊界,打破行業邊界,才能最終把綠色產業做大,肩負起服務全球綠色發展的光榮使命。